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新华社南京6月29日电题:江风海韵(hǎiyùn)共潮生——解码“江海明珠(míngzhū)”南通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刘亢、杨丁淼、柯高阳(gāoyáng)
大江之尾海之端,江苏南通被誉为“江海明珠(míngzhū)”。
这里孕育古老的文明,南通西北的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填补了距今(jùjīn)6000多年的新石器(xīnshíqì)文化在江淮(jiānghuái)平原东部的空白;这里澎湃年轻的脉动,江海潮生的泥沙堆积让沙洲渐次浮出,南通东南的启东(qǐdōng)全域成陆仅百余年。
长江浩荡奔流,黄海飞涛如歌。古今(gǔjīn)熔铸、南北贯通、中外交融,淬炼出南通坚韧不拔的(de)气质、崇文厚德的气韵和包容会通的气度,汇聚成(chéng)具有江海气派的精神图谱。
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沿江景色(jǐngsè)。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江海之畔,连接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通扬运河静静流淌(liútǎng)。
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枕河而建,大生纱厂隆隆的机杼声(shēng)响彻(xiǎngchè)百年。游客流连其间,体验手工制皂、打卡(dǎkǎ)活字印刷,沉浸式感受近代工业遗存的文化魅力。
130年前,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在这里白手起家,从(cóng)大生纱厂开始,陆续创办油脂厂、面粉厂等。唐闸(tángzhá)从平凡的乡间野渡一跃成为繁荣的民族工业重镇,南通建成(jiànchéng)“中国近代第一城”。
枕河而建的南通唐闸历史(lìshǐ)文化街区。(许丛军 摄)
张謇以状元之身办实业,在海边滩涂上披荆斩棘(pījīngzhǎnjí)、垦牧植棉。“千磨百折,忍侮蒙饥”,大生(dàshēng)纱厂历经5年周折才(cái)出纱。张謇“以强毅之力行其志(qízhì)”的企业家精神,上溯源头,离不开江海交汇滋养的性格品质。
江海成陆不易,大自然鬼斧神工,既塑造城市风貌,也雕琢文化特质。泞滑的(de)滩涂(tāntú)不宜种植,还要不时面对家园被江潮海飓吞噬的危险,南通先民靠着一根根扁担,牵着海子(hǎizi)牛驮泥运沙,在滩涂上(shàng)开辟出一片充满希望的绿野平畴。
在南通如东县城中心,一座埋头奋蹄的(de)海子牛雕塑高高矗立,成为当地的精神图腾(túténg)。深知先辈拓疆之艰难,接续奋斗的南通人血脉里(lǐ)生长出“屡覆屡兴、百折不回”的文化基因。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yíliú)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穿越历史烟云,张謇的企业家(qǐyèjiā)精神依然照耀江海。2016年起,南通为(wèi)坚守实业的杰出企业家颁发“张謇杯”,献上一座(yīzuò)城市的敬意。
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是第一座“张謇杯”的获得者。75岁的他将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chūqī)的“旧基建(jījiàn)”砖厂,经营为如今光纤通信(guāngxiāntōngxìn)的“新基建”龙头,还抓住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布局(bùjú)新能源,成为南通首家营收迈上千亿台阶的制造业企业。
“传承张謇强毅力行(xíng)的企业家精神,更要像他一样造福桑梓。”薛济萍说。近5年来,中天(tiān)科技社会公益投入每年递增20%,累计向慈善事业捐款(juānkuǎn)超亿元。
游人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新华社记者季春鹏(péng) 摄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hé)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高度评价张謇“是我国(wǒguó)民族企业家的楷模(kǎimó)”。同时提出,要(yào)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sìgè)自信”。
为弘扬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鼓励创新创造,全国(quánguó)第一家(dìyījiā)培养民营企业家的学院——张謇企业家学院2021年落地(luòdì)南通,成为全国10多万名企业家学员的精神加油站。
“在变革(biàngé)中求发展(fāzhǎn),于变局中求卓越,学习张謇实干兴邦、起而行之的奋斗精神是一次启迪(qǐdí)与成长。”刚从新生代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毕业的江苏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敏感慨,自己对企业家精神有了(le)深刻理解,更加坚定了企业发展的初心。
城市核心地段坐落着什么?是(shì)忙碌的政府机关,还是繁华(fánhuá)熙攘的商业中心?南通的答案是——学校。
南通市地标建筑钟楼,与(yǔ)悬挂(xuánguà)“英才辈出”字样的南通中学紧邻,成为当地一景。新华社记者柯高阳 摄
2003年南通市政府机关迁到新区,空出的(de)大院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商业价值巨大。当时百年名校南通中学正苦于校舍逼仄,政府研究(yánjiū)后(hòu)决定,将大院整体划拨给学校办学。
“这间教室原来是市长办公室(bàngōngshì),一墙之隔就是百年历史的城市地标钟楼。”年过八旬(bāxún)的钱炜既是通中校友,也(yě)曾在此办公,他感慨,悠扬钟声与琅琅书声相伴,让南通城的文脉变得无比具象。
南通自古崇文(chóngwén)重教,出生于如皋的北宋大儒胡瑗(húyuàn)摒弃六朝隋唐以来(yǐlái)重词藻、轻义理的学风,经义和治事并重,“明体达用”的理念备受后世推崇。
教育之乡,人文俊彦。仅新中国成立以来(yǐlái),从南通就走出两院院士50余人,各自发光发热,不忘反哺桑梓。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深耕纤维领域40余年,攻克一系列世界难题。去年(qùnián),她推动东华大学(dōnghuádàxué)等单位联合(liánhé)成立航天柔性(róuxìng)材料联合交叉中心落户南通,进军新材料领域“新蓝海”。
以文(yǐwén)兴城有迹可循,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如皋东大街迎春桥上,镌刻着一副古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2021年,如皋小伙陈伟在南京的(de)水果店经营不善关门后,还欠着200多位客户的8万多元充值款。他回到老家(lǎojiā)每天打三份工,靠着这份执着,2022年初,他还完了最后一笔欠款。在陈伟看来(kànlái),他不过(bùguò)是“从小(cóngxiǎo)受到家乡淳朴民风的影响”。
南通曾全城寻找一位(yīwèi)资助贫困学生的(de)好心人(hǎoxīnrén)(rén)“莫文隋”,后来发现是“莫问谁”的谐音化名,还无意中发现了资助孤儿院的“吴铭”(无名)、照顾孤寡老人的“任友琴(rènyǒuqín)”(人有情),继而兴起(xīngqǐ)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那几年南通慈善组织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百余笔。近年来,“莫文隋”多次作为道德典型被表彰,领奖人却一直缺席。
南通的小学生参加(cānjiā)“童声里的中国”优秀作品(yōuxiùzuòpǐn)展演活动。(周钰纯 摄)
保有形、续无形,江海(jiānghǎi)文化在传承演进中青蓝相继。
为改变儿歌发展滞后的困境,南通首倡(shǒuchàng)“童声里的中国”新童谣创作推广活动。童声飘过(piāoguò)19年(nián),一首首汲取生活养分又融入时代精彩的歌谣,从江海之滨飘向全国(quánguó)7000多所(duōsuǒ)中小学,帮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023年,“童声里的中国”首次启动海外推广交流活动,全球50多所华文(huáwén)学校的千余名华裔青少年相聚“云端”,用歌谣传唱真情、用音符凝结友谊。
“小城市办出大好事,小作品融化大道(dào)理,小伙伴(xiǎohuǒbàn)点染大环境。”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评价道。
在连接南通海门与苏州太仓的(de)海太长江(chángjiāng)隧道工程现场,最大(zuìdà)开挖直径超16米的盾构机“江海号”昼夜不息,向着长江水下75米深处掘进,为这条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按下加速键。
2025年(nián)4月9日拍摄(pāishè)的“江海号”盾构机内部。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江海之城”既得益于长江,又受制于长江。长期苦于“向南不通”的南通人,把过江体验形象地描述为从“人在船上(chuánshàng)”到“车在船上”,再到“车在桥(qiáo)上”,海太隧道建成后将迎来“车在水中(shuǐzhōng)”的全新阶段——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南通创造性提出“八龙(bālóng)过江”构想,未来的长江南通段,平均每(měi)20公里就有一座过江通道。
江海奔流与日新,沧桑巨变(jùbiàn)阅不尽(bùjìn)。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kǎochá)时说:“当年,你们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现在跨江大桥建起来,一桥飞架南北(nánběi),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
正是那一年,南通跻身江苏长江以北首座“万亿之城”。曾经的交通末梢变身立体枢纽,七个(qīgè)县(市、区)竞相发展形成“七虎竞南通”的区域经济现象。绝不“等风来”,主动“迎风起”,南通奋力打造长三角(zhǎngsānjiǎo)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和(hé)江苏高质量(gāozhìliàng)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江潮带来奔腾的(de)力量,大海激荡开放的气度。户籍人口仅3500余人的海门区林西村,先后有600多人在海外经商、生活。早期(zǎoqī)村民们背着床单、枕套闯荡世界,他们不(bù)懂外语、只凭一台计算器讨价还价,如今将生意做到全球40多个国家(guójiā)。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通商”。南通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以来,始终朝着(cháozhe)“双向开放新高(xīngāo)地”的目标孜孜以求。
图为沪苏通(sūtōng)长江公铁大桥(dàqiáo)。该桥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开通,是高速公路、客货混线铁路和高速铁路“三合一(sānhéyī)”的过江通道。(许丛军 摄)
海带江襟淮锁钥,吴头楚尾越咽喉。“江尾海头的(de)地理、楚风吴韵的文化,南通作为(zuòwéi)移民城市兼收并蓄(jiānshōubìngxù),这也正是‘通’的精神源泉。”南通文化学者黄正平说。
改革开放之初,南通就曾以“百万雄鸡下江南”而(ér)著称,上海(shànghǎi)、苏南“星期天(xīngqītiān)工程师”支持南通乡镇企业发展。如今,越来越“好通”的(de)南通左右逢源,70%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80%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90%新招引项目深度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坚定耕海图强,为实现“下一个万亿看(kàn)海上”的蓝色梦想,南通冲破沿海滩涂不能建设(jiànshè)深水(shēnshuǐ)海港的禁区,打破“有海无港”的窘境,数座深水大港向海而立。
“‘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的(de)作风不是空穴来风。”黄正平认为,南通(nántōng)因为张謇诞生了近代(jìndài)中国很多个全国第一,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公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沿着先贤足迹(zújì),南通永葆追江赶海的信心和斗志。
江海潮涌,新的滩涂不断滋长,一如(yīrú)江海文化生生不息。南通乘风聚势,勇立潮头,开启(kāiqǐ)又一次高质量发展“沧桑巨变”!
新华社南京6月29日电题:江风海韵(hǎiyùn)共潮生——解码“江海明珠(míngzhū)”南通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刘亢、杨丁淼、柯高阳(gāoyáng)
大江之尾海之端,江苏南通被誉为“江海明珠(míngzhū)”。
这里孕育古老的文明,南通西北的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填补了距今(jùjīn)6000多年的新石器(xīnshíqì)文化在江淮(jiānghuái)平原东部的空白;这里澎湃年轻的脉动,江海潮生的泥沙堆积让沙洲渐次浮出,南通东南的启东(qǐdōng)全域成陆仅百余年。
长江浩荡奔流,黄海飞涛如歌。古今(gǔjīn)熔铸、南北贯通、中外交融,淬炼出南通坚韧不拔的(de)气质、崇文厚德的气韵和包容会通的气度,汇聚成(chéng)具有江海气派的精神图谱。
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沿江景色(jǐngsè)。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江海之畔,连接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通扬运河静静流淌(liútǎng)。
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枕河而建,大生纱厂隆隆的机杼声(shēng)响彻(xiǎngchè)百年。游客流连其间,体验手工制皂、打卡(dǎkǎ)活字印刷,沉浸式感受近代工业遗存的文化魅力。
130年前,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在这里白手起家,从(cóng)大生纱厂开始,陆续创办油脂厂、面粉厂等。唐闸(tángzhá)从平凡的乡间野渡一跃成为繁荣的民族工业重镇,南通建成(jiànchéng)“中国近代第一城”。
枕河而建的南通唐闸历史(lìshǐ)文化街区。(许丛军 摄)
张謇以状元之身办实业,在海边滩涂上披荆斩棘(pījīngzhǎnjí)、垦牧植棉。“千磨百折,忍侮蒙饥”,大生(dàshēng)纱厂历经5年周折才(cái)出纱。张謇“以强毅之力行其志(qízhì)”的企业家精神,上溯源头,离不开江海交汇滋养的性格品质。
江海成陆不易,大自然鬼斧神工,既塑造城市风貌,也雕琢文化特质。泞滑的(de)滩涂(tāntú)不宜种植,还要不时面对家园被江潮海飓吞噬的危险,南通先民靠着一根根扁担,牵着海子(hǎizi)牛驮泥运沙,在滩涂上(shàng)开辟出一片充满希望的绿野平畴。
在南通如东县城中心,一座埋头奋蹄的(de)海子牛雕塑高高矗立,成为当地的精神图腾(túténg)。深知先辈拓疆之艰难,接续奋斗的南通人血脉里(lǐ)生长出“屡覆屡兴、百折不回”的文化基因。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yíliú)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穿越历史烟云,张謇的企业家(qǐyèjiā)精神依然照耀江海。2016年起,南通为(wèi)坚守实业的杰出企业家颁发“张謇杯”,献上一座(yīzuò)城市的敬意。
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是第一座“张謇杯”的获得者。75岁的他将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chūqī)的“旧基建(jījiàn)”砖厂,经营为如今光纤通信(guāngxiāntōngxìn)的“新基建”龙头,还抓住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布局(bùjú)新能源,成为南通首家营收迈上千亿台阶的制造业企业。
“传承张謇强毅力行(xíng)的企业家精神,更要像他一样造福桑梓。”薛济萍说。近5年来,中天(tiān)科技社会公益投入每年递增20%,累计向慈善事业捐款(juānkuǎn)超亿元。
游人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新华社记者季春鹏(péng) 摄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hé)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高度评价张謇“是我国(wǒguó)民族企业家的楷模(kǎimó)”。同时提出,要(yào)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sìgè)自信”。
为弘扬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鼓励创新创造,全国(quánguó)第一家(dìyījiā)培养民营企业家的学院——张謇企业家学院2021年落地(luòdì)南通,成为全国10多万名企业家学员的精神加油站。
“在变革(biàngé)中求发展(fāzhǎn),于变局中求卓越,学习张謇实干兴邦、起而行之的奋斗精神是一次启迪(qǐdí)与成长。”刚从新生代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毕业的江苏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敏感慨,自己对企业家精神有了(le)深刻理解,更加坚定了企业发展的初心。
城市核心地段坐落着什么?是(shì)忙碌的政府机关,还是繁华(fánhuá)熙攘的商业中心?南通的答案是——学校。
南通市地标建筑钟楼,与(yǔ)悬挂(xuánguà)“英才辈出”字样的南通中学紧邻,成为当地一景。新华社记者柯高阳 摄
2003年南通市政府机关迁到新区,空出的(de)大院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商业价值巨大。当时百年名校南通中学正苦于校舍逼仄,政府研究(yánjiū)后(hòu)决定,将大院整体划拨给学校办学。
“这间教室原来是市长办公室(bàngōngshì),一墙之隔就是百年历史的城市地标钟楼。”年过八旬(bāxún)的钱炜既是通中校友,也(yě)曾在此办公,他感慨,悠扬钟声与琅琅书声相伴,让南通城的文脉变得无比具象。
南通自古崇文(chóngwén)重教,出生于如皋的北宋大儒胡瑗(húyuàn)摒弃六朝隋唐以来(yǐlái)重词藻、轻义理的学风,经义和治事并重,“明体达用”的理念备受后世推崇。
教育之乡,人文俊彦。仅新中国成立以来(yǐlái),从南通就走出两院院士50余人,各自发光发热,不忘反哺桑梓。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深耕纤维领域40余年,攻克一系列世界难题。去年(qùnián),她推动东华大学(dōnghuádàxué)等单位联合(liánhé)成立航天柔性(róuxìng)材料联合交叉中心落户南通,进军新材料领域“新蓝海”。
以文(yǐwén)兴城有迹可循,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如皋东大街迎春桥上,镌刻着一副古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2021年,如皋小伙陈伟在南京的(de)水果店经营不善关门后,还欠着200多位客户的8万多元充值款。他回到老家(lǎojiā)每天打三份工,靠着这份执着,2022年初,他还完了最后一笔欠款。在陈伟看来(kànlái),他不过(bùguò)是“从小(cóngxiǎo)受到家乡淳朴民风的影响”。
南通曾全城寻找一位(yīwèi)资助贫困学生的(de)好心人(hǎoxīnrén)(rén)“莫文隋”,后来发现是“莫问谁”的谐音化名,还无意中发现了资助孤儿院的“吴铭”(无名)、照顾孤寡老人的“任友琴(rènyǒuqín)”(人有情),继而兴起(xīngqǐ)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那几年南通慈善组织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百余笔。近年来,“莫文隋”多次作为道德典型被表彰,领奖人却一直缺席。
南通的小学生参加(cānjiā)“童声里的中国”优秀作品(yōuxiùzuòpǐn)展演活动。(周钰纯 摄)
保有形、续无形,江海(jiānghǎi)文化在传承演进中青蓝相继。
为改变儿歌发展滞后的困境,南通首倡(shǒuchàng)“童声里的中国”新童谣创作推广活动。童声飘过(piāoguò)19年(nián),一首首汲取生活养分又融入时代精彩的歌谣,从江海之滨飘向全国(quánguó)7000多所(duōsuǒ)中小学,帮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023年,“童声里的中国”首次启动海外推广交流活动,全球50多所华文(huáwén)学校的千余名华裔青少年相聚“云端”,用歌谣传唱真情、用音符凝结友谊。
“小城市办出大好事,小作品融化大道(dào)理,小伙伴(xiǎohuǒbàn)点染大环境。”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评价道。
在连接南通海门与苏州太仓的(de)海太长江(chángjiāng)隧道工程现场,最大(zuìdà)开挖直径超16米的盾构机“江海号”昼夜不息,向着长江水下75米深处掘进,为这条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按下加速键。
2025年(nián)4月9日拍摄(pāishè)的“江海号”盾构机内部。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江海之城”既得益于长江,又受制于长江。长期苦于“向南不通”的南通人,把过江体验形象地描述为从“人在船上(chuánshàng)”到“车在船上”,再到“车在桥(qiáo)上”,海太隧道建成后将迎来“车在水中(shuǐzhōng)”的全新阶段——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南通创造性提出“八龙(bālóng)过江”构想,未来的长江南通段,平均每(měi)20公里就有一座过江通道。
江海奔流与日新,沧桑巨变(jùbiàn)阅不尽(bùjìn)。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kǎochá)时说:“当年,你们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现在跨江大桥建起来,一桥飞架南北(nánběi),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
正是那一年,南通跻身江苏长江以北首座“万亿之城”。曾经的交通末梢变身立体枢纽,七个(qīgè)县(市、区)竞相发展形成“七虎竞南通”的区域经济现象。绝不“等风来”,主动“迎风起”,南通奋力打造长三角(zhǎngsānjiǎo)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和(hé)江苏高质量(gāozhìliàng)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江潮带来奔腾的(de)力量,大海激荡开放的气度。户籍人口仅3500余人的海门区林西村,先后有600多人在海外经商、生活。早期(zǎoqī)村民们背着床单、枕套闯荡世界,他们不(bù)懂外语、只凭一台计算器讨价还价,如今将生意做到全球40多个国家(guójiā)。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通商”。南通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以来,始终朝着(cháozhe)“双向开放新高(xīngāo)地”的目标孜孜以求。
图为沪苏通(sūtōng)长江公铁大桥(dàqiáo)。该桥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开通,是高速公路、客货混线铁路和高速铁路“三合一(sānhéyī)”的过江通道。(许丛军 摄)
海带江襟淮锁钥,吴头楚尾越咽喉。“江尾海头的(de)地理、楚风吴韵的文化,南通作为(zuòwéi)移民城市兼收并蓄(jiānshōubìngxù),这也正是‘通’的精神源泉。”南通文化学者黄正平说。
改革开放之初,南通就曾以“百万雄鸡下江南”而(ér)著称,上海(shànghǎi)、苏南“星期天(xīngqītiān)工程师”支持南通乡镇企业发展。如今,越来越“好通”的(de)南通左右逢源,70%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80%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90%新招引项目深度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坚定耕海图强,为实现“下一个万亿看(kàn)海上”的蓝色梦想,南通冲破沿海滩涂不能建设(jiànshè)深水(shēnshuǐ)海港的禁区,打破“有海无港”的窘境,数座深水大港向海而立。
“‘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的(de)作风不是空穴来风。”黄正平认为,南通(nántōng)因为张謇诞生了近代(jìndài)中国很多个全国第一,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公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沿着先贤足迹(zújì),南通永葆追江赶海的信心和斗志。
江海潮涌,新的滩涂不断滋长,一如(yīrú)江海文化生生不息。南通乘风聚势,勇立潮头,开启(kāiqǐ)又一次高质量发展“沧桑巨变”!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